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报刊:《广东轻院》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年来,他一直用镜头讲故事 ——广东新快报首席摄影记者

   期次:2016年第5期      查看:288   

2006年7月,头戴鸭舌帽,身着黄色T恤与军绿色短裤,散发着青春活力与激情的夏世焱在新快报摄影部办公室里拍下了一张照片,开始了他的十年《新快报》摄影记者之旅。


夏世焱,全国“十佳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快报首席摄影记者。1983年生,2006年毕业于中央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专业,同年7月,进人《新快报》任职至今。期间曾获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有优秀作品《裸婚时代》《等待“春光”》《乞讨家庭》。


扮旅客拍总理抢头条,他数次被驱赶

对于记者来说,被拒绝,被驱赶也是常有的事情。

2008年,受冰灾严重影响,大量焦急返乡过年的旅客被滞留在了广州火车站,夏世焱被派往前去采访关于旅客们艰难回家的故事。那时夏世焱从小道消息得知温家宝总理第二天会前去广州火车站慰问滞留的旅客,但却无具体时间。为把握机会,他第二天便从8点到11点一直蹲守在火车站,正要离开的时候,出于记者多年的警觉,发现情况有所异样――安保人员在策划路线。从职业角度判断,温总理会在旅客侯车点与旅客交流。夏世焱便假扮旅客蹲守在候车室,当温总理到来的时候,掏出相机,迅速按下快门。因作为地方媒体没有证件,他被安保人员“抬”了出来。但他被“抬出去之后,又进去,接着是又被抬出来,又回去,如此重复着。”最后走出人群后,他才发现大腿上有一条大口子,并在不停地流血。“当时浑然不知,也许是不小心磕到椅子上了,也许是挤在人群中或被保安驱赶的时候划到的”他说道。照片发布之后,上了报纸头版,他十分欣慰地说到“拍到的时候十分放松,这么大的事件,自己见证了,现在回忆起来感触还很深。”

 

汶川玉树雅安,他每次都在现场

“每次地震灾区的报道,对我来说印象都非常深刻,现在有时做梦都会梦到。”

2010年四川玉树发生地震,当时夏世焱第一时间深入地震灾区进行报道,这是他继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再一次前往地震灾区进行报道。

这一次的玉树之行仍然充满着许多的未知和恐惧,但由于有了之前参加汶川地震灾区的报道经验,这次他似乎显得沉着和稳重。

4月14日,夏世焱接受报社的任务后匆匆忙忙地收拾好摄影器材和必要的衣物,跟两名报社的文字记者前往受灾的玉树结古镇。当时玉树的机场已经严重受损,飞机无法在此停落,于是他们选择乘坐广州到西宁的飞机,再驱车800公里进入地震灾区。凌晨四点到达了西宁机场,回到市区找到直奔玉树的车时已经是早上7点多了。一夜未眠,加上一路海拔不断升高而产生的高原反应,夏世焱静静地蜷缩在车内,呼吸变得急促,脑袋似乎不听从使唤了。


经过十个小时后终于到达了玉树县的结古镇,原本美丽和安静的高原此刻陷入了灾难的恐惧当中。房屋倒塌,亲人的哭喊声,整个结古镇正在轻声地哭泣。


时收拾行李的时候比较匆忙,平时带隐形眼镜的夏世焱忘了换上框架眼镜。连续7天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进行报道,隐形眼镜没法得到更换,他双眼慢慢地开始发炎。病情愈发严重,直到整个地震灾区的报道接近尾声时,他眼睛发炎严重到无法进行正常工作,他被医护人员抬离灾区现场,在灾区边缘用生理盐水进行简单的处理。

2013年雅安芦山县发生了7.0级的强烈地震。芦山县属于地势较低,岩层结构不是很坚固的地势。地震后更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的危险。夏世焱再一次深入灾区进行报道。


在这个时刻都很可能发生山体滑坡的地带,为了确保人身安全,各媒体的记者们一般都会在傍晚结束对灾区的报道后,前往县城休息。为了能够更好的报道灾区的现状,反映灾民的灾后生活,夏世焱并没有离开,而是选择留下,住宿在临时搭建的灾区帐篷。灾区的夜晚是安静的,也是不安的,随时都可能再次发生地震或是出现山体滑坡。果然,在第二天凌晨3点,灾区再一次发生了余震,一个60厘米高的山石滚落到夏世焱驻扎的帐篷前,幸好帐篷前拦了把长凳子,才阻止了石头滚进帐篷。

“一个生命在众人的努力下重新鲜活起来,这是一种慰藉,更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夏世焱用他的镜头不仅给我们报道灾区的灾后现状,更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灾区现场的感动。

 

因为旁观者无力,他的镜头才充满力量

当一名摄影记者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摄影技巧有多么高超,而是为了拍出更有价值的摄影作品,能产生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在这多年的拍摄中,他觉得自己更多的是出了配合报社文字记者的配图,在这过程中,他接触到很多底层的人物,发现他们需要有热关注,并给与改变。夏世焱想通过自己的镜头,给予他们一些帮助。


从2014年初的第一个专题《广州的街头艺人》开始,他给自己做好了一年的规划,将自己的镜头瞄准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这一年中,他拍摄的故事包括《白血病家庭》、《变性人》、《儿保中心的孩子》、《乞讨家庭》等。

“作为一名旁观者可以有无力感,但是作为一个摄影师这种无力感是不应该存在的。”《乞讨家庭》这组图片的拍摄花了他三个月的时间去进行沟通。当在大街上看到这个穿着校服乞讨的孩子时,夏世焱并没有拿出相机对其进行拍摄,而是选择蹲下来跟他进行聊天,一步一步的走进他的家庭和生活。夏世焱发现这是一个以乞讨为生的家庭,五口人,除了这孩子和他弟弟属于正常外,他爸爸妈妈和哥哥都属于重度残疾。刚开始,孩子爸爸担心孩子的同学和老师会知道自己家庭的情况,从而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而拒绝了夏世焱的拍摄和报道。但是夏世焱并没有放弃,而是用一种平视的角度、平静的心态去看待他的采访对象。期间,夏世焱经常打电话跟他们保持联系,了解他们最近的情况,并进行劝说。通过三个月的沟通,这位孩子的父亲答应了夏世焱的报道,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老师已经知道了情况;二是因为这三个月来他看到了夏世焱的真诚和执着,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够在正常的环境下学习和成长。


这件事报道出来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两个上学的孩子得到了好心人的资助,并能像其他同龄人一样在少年宫学习唱歌画画。


“我刚开始从事这个行业,很大一部分是跟自己的专业有关,并对这个行业有很大的憧憬。在这十年的工作经历中,慢慢地把这份工作当成自己的使命,希望通过自己的报道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体现出它的社会价值”夏世焱道。


不管是地震灾区的报道,还是对底层人民的关注,这十年来,他用自己的坚持和职业操守,通过镜头关注这个社会,讲述各种形形色色的故事。

记者:林慧燕 谢晓玲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773次访问,全刊已有1611307次访问